close
   

 家

對於家最早的印象當屬於吳興街,據媽媽說,他跟南部上臺北的老爸結婚後,原本租了房子在五分埔,在這裡的時間短年紀小,一點印象也沒有,比較有記憶是第二個家;這是老爸跟娘家租的房子,低矮的平房,隔壁是眷村宿舍,就在三興國小後面,房子不大,倒是有個天井,於是老爸便做了一座窰爐,用來升火黏合來令片,而這便成了全家日後賴以維生的生計了。

大廳因為有了個大火爐,根本不能住人,所以在後半部的空間裡隔了半層樓,全家及工人便都住在這裡了。當時家庭即工廠是60年代台灣的風景了。


在家黏合來令片有二三個工人,老爸負責外勤,所以得帶著成品,全省走透透;因為常不在家,媽媽帶著二個小朋友和工人們住在一起,實在不方便,於是便在隔壁租了間房子,有個像樣的家,應該是從這裡開始。


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小學二年級,媽媽心想老是租房子也不行,便借了錢,買了復興南路的房子,當時的復興南路,隔壁是黑松汽水廠,緊鄰著鐵路,吵歸吵,但心裏是踏實的⋯⋯


公司住家倉儲便全在這房子了,臺灣的經濟這時也高速的發展開來,不久隔壁就開始蓋大樓了,記得當時大約一坪約十萬元左右,媽媽想說不要住公司了,便買了下來,這一住,住了好久。


自從搬到復興南路後,公司也做的愈來愈有起色,可是城市的發展,臺北市便已不被允許工廠的作業了,所以就開始尋找新工廠兼倉庫⋯⋯第一間工廠在忠孝東路五段或六段,一棟雙併四層大樓,由於工作的伙伴是舅舅們,老爸便全買了下來,一樓二戶當工廠,樓上各層給舅舅們及外婆住,待日後有錢,無息原價買了回去。


日子久了,時間變了,人心也不同⋯⋯當時合伙的舅舅們想著獨立,便把忠孝東路的工廠吃了下去,硬生生的把我們趕走;老爸倒也不生氣,尋著找著就到南崁工業區,當時長榮航空尚未到南崁,算是一個非常新興的區域;買了廠房,便把二樓隔了幾間房間,還記得有時過年過節我們便㑹一起過去住個幾天;有一年大三時,我和弟弟約了一大票人在三樓倉庫中玩BB槍,而我結婚的地方也在這裡,弟弟請了一團歌舞團,老爸辦了50桌,說真的,我的朋友不超過三桌。


話說回來,大學時,本打算留在台中,便慫恿媽媽買房子,當時台中房價剛開始漲價,於是看好,便一口氣買了二間,各50多坪,分別給我跟弟弟。隨後不久畢業後結婚,而這房子卻一次也沒住過,因為:


結婚後,馬上就出國了⋯⋯

在美國,住過Denver,太冷;Austin,知朋友;San Diego,完成學業。Seattle,讀了三個月,受不了了,回家。

回臺北後又住了復興南路一陣子,大兒子是在這時候出生。


大概又過了五六年左右,因為微風廣場的開幕,交通愈來愈繁忙,想説找個鄕下地方,便搬到鶯歌去了。


這裡生活不敢說大隠隠於市,卻有歸園田居的樂趣,後院快二十坪的花園,是烤肉賞月呼朋引伴舒適愜意的生活居所。


或許生活的平凡,困不住驛動的心;同事的一句玩笑話,竟促成了移民加拿大,之後便是Burnaby到Surrey⋯⋯


艾老之年作于台中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宜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